|
劳东燕
|
【个人简介】:
劳东燕,浙江绍兴人,北京大学法学博士,清华大学法学院长聘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兼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(挂职),曾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副院长(挂职)。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。出版《风险社会中的刑法》《罪刑法定本土化的法治叙事》等专著,在《中国社会科学》《法学研究》《中国法学》《中外法学》等权威与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。
《风险社会中的刑法:社会转型与刑法理论的变迁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。
《刑法中的学派之争与问题研究》,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。
《罪刑法定本土化的法治叙事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。
《刑法基础的理论展开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。
Judicial Activism and Criminal Law Interpretation Theory on the Functionalism, in 2 ChinaLegal Science (2017), pp.63-88.
“能动司法与功能主义的刑法解释论”,《法学家》2016年第6期,第13-28页。
“法益衡量原理的教义学检讨”,《中外法学》2016年第2期,第355-386页。
The Function of Value Judgment and Interpretation of Criminal Law, in 4 ChinaLegal Science (2016), pp.139-158.
“防卫过当的认定与结果无价值论的不足”,《中外法学》2015年第5期,第1324-1348页。
“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之争的中国展开”,《清华法学》2015年第3期,第56-74页。
“事实因果与刑法中的结果归责”,《中国法学》2015年第2期,第131-159页。
“死刑适用标准的体系化构造”,《法学研究》2015年第1期,第170-190页。
“刑法中的客观不法与主观不法”,《比较法研究》2014年第4期,第65-87页。
“刑法中目的解释的方法论反思”,《政法论坛》2014年第3期,第77-91页。
“风险社会与变动中的刑法理论”,《中外法学》2014年第1期,第70-102页。
“交通肇事逃逸的相关问题研究”,《法学》2013年第6期,第3-14页。
“刑法解释中的形式论与实质论之争”,《法学研究》2013年第3期,第122-139页。
“刑法学知识论的发展走向与基本问题”,《法学研究》2013年第1期,第26-31页。
“刑事政策与刑法解释中的价值判断”,《政法论坛》2012年第4期,第30-42页。
“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关系之考察”,《比较法研究》2012年第2期,第77-92页。
“论实行的着手与不法的成立根据”,《中外法学》2011年第6期,第1237-1259页。
“强奸罪与嫖宿幼女罪的关系新论”,《清华法学》2011年第2期,第33-47页。
“罪刑规范的刑事政策分析:一个规范刑法学意义上的解读”,《中国法学》2011年第1期,第122-140页。
“风险分配与刑法归责:因果关系理论之反思”,《政法论坛》2010年第6期,第95-107页。
“刑事推定、证明标准与正当程序”,《中外法学》2010年第5期,第646-666页。
“刑事推定中的合理联系标准”,《清华法学》2010年第4期,第112-130页。
“犯罪故意的要素分析模式”,《比较法研究》2009年第1期,第45-68页。
“犯罪故意理论的反思与重构”,《政法论坛》2009年第1期,第82-92页。
“罪责的客观化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命运”,《现代法学》2008年第5期,第50-58页。
“危害性原则的当代命运”,《中外法学》2008年第3期,第399-418页。
“责任主义与违法性认识问题”,《中国法学》2008年第3期,第150-166页。
“推定研究中的认识误区”,《法律科学》2007年第5期,第117-126页。
“‘不知法不免责’准则的历史考察”,《政法论坛》2007年第4期,第106-116页。
“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”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2007年第3期,第126-139页。
“认真对待刑事推定”,《法学研究》2007年第2期,第21-37页。
“被害人视角与刑事实体法体系的重构”,《政法论坛》2006年第5期,第106-116页。
“事实与规范之间:从被害人视角对刑事实体法的反思”,《中外法学》2006年第3期,第294-309页。
“罪刑法定的明确性困境及其出路”,《法学研究》2004年第6期,第81-93页。
“自由的危机:德国‘法治国’的内在机理与运作逻辑”,《北大法律评论》第6卷第2辑,2005年,第541-562页。
“从民族国家反思刑法—刑法的现代性反思”,《刑事法评论》第15卷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,第369-410页。
“罪刑法定视野中的犯罪构成”,《刑事法评论》第8卷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,第1-38页。
“价值判断与刑法解释:对陆勇案的刑法困境与出路的思考”,《清华法律评论》第9卷第1辑,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,第138-158页。
“结果无价值逻辑的实务透视:以防卫过当为视角的展开”,《政治与法律》2015年第1期,第13-24页。
“透视死刑适用的司法政策:以指导案例为视角”,《复旦大学法律评论》第1辑,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,第168-188页。
“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解释学研究”,《政治与法律》2013年第3期,第24-35页。
“刑法中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争的初步考察”,《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2013年第1期,第67-77页。
“危害与犯意之间:从权利保障到风险控制”,载北京大学法学院刑事法学科群编:《刑法体系与刑事政策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,第199-238页。
“以比较的眼光看刑法的问题”,《刑事法评论》第29卷,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,第272-282页。
“罪责的社会化与规范责任论的重构”,《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2009年第2期,第17-23页。
“南京组织同性卖淫案的法律思考”,《中国法律评论》第2卷,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,第159-169页。
“规范的保护目的与结果加重犯”,《刑事法前沿》第4卷,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,第126-138页。
“正当防卫制度的背后”,《清华法学》第7辑,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,第150-164页。
“论正当防卫中的过失不法侵害”,《法律应用与检察业务研究》2005年第3期,第一作者(与杨永勤合作),第33-43页。
“揭开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面纱”,《中国刑事法杂志》2005年第6期,第152-160页。
“罪刑法定的宪政诉求”,《江苏社会科学》2004年第5期,第133-138页。
“刑事司法政治化的背后”,《公法》第5卷,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,第47-57页。
“刑事一审程序的功能审思与结构反思”,《刑事法评论》第13卷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,第605-620页。
“刑事视域中的‘人’”,《刑事法评论》第10卷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,第151-209页。
“论犯罪构成的功能诉求——对刑事领域冲突解决机制的再思考”,《金陵法律评论》,2001年第2卷,第37-61页。
“论刑法的介入和刑事责任条款的设置”,载周旺生主编:《中关村立法研究》,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,第473-489页。
“自由心证的当代命运”,《刑事法评论》第9卷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,第24-86页。
“试论刑事诉讼中视听资料的法律资格”,《刑事法判解》第3卷,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,第323-342页。
“社会危害性的背后”,《刑事法评论》第7卷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,第199-224页。
“环境与犯罪研究”,载周伟、李克非主编:《刑事法研究新视角》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,第98-143页。
“挪用公款罪的司法适用”,《刑事法判解》第2卷,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,第181-192页。
“也谈本土资源与法律多元”,《华东政法学院学报》2000年第3期,第65-71页。
“刑事司法改革中的角色困境及其思考”,《刑事法评论》第6卷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,第248-261页。
“论言词直接原则”,《法学》1998年第2期,第26-28页。
[美]卡多佐:《法律科学的悖论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。
[德]克劳斯·罗克幸:“正犯与犯罪事实支配理论”,《刑事法评论》第25卷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,第1-70页。
[德]克劳斯·罗克幸:“德国刑法中的共犯理论”,第一译者(与王钢合作),《刑事法评论》第27卷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,第72-151页。
[德]Bernd Schünemann, “没有刑法就没有犯罪?”,《金陵法律评论》2003年第1期,第127-143页。
北京大学法学院司法研究中心编:《宪法的精神:美国联邦最高法院200年经典判例选读》,参译者之一,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。
帕斯奎努:“犯罪学:一种特殊知识的诞生”,《刑事法评论》第8卷,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,第493-513页。